时评|宝石的光芒正在退去
【编者按】上世纪80年代初,业内曾经把生产轿车比喻为摘取皇冠上的宝石。如今这颗宝石的光芒正在消退。而这种变化在美国汽车市场的表现尤为抢眼。
目前美国轻型汽车(轿车、SUV、MPV、皮卡)市场虽仍处在增长的通道上,从1995年的1520万辆增长到2017年的1720万辆左右。22年间增长了200万辆。平均每年增长10万辆左右。但其车型构成却大相径庭。如今美国的轿车市场份额仅为32%。仅最近5、6年间,其份额缩减了18个百分点。据美国的咨询机构预测,到2022年这个比例将缩减至27%。
如果这个数字还不够形象,那么历数上世纪90年代中叶那么多美国轿车品牌的消失,就不难理解如今轿车市场的衰落了。
先看汽车工业流水线生产的鼻祖福特,当年下设林肯、默蔻利(水星)和福特等三个部门,共有20个品牌车型。然而20年过去了,今年4月25日福特汽车宣布,将在未来4年中,取消北美市场大部分轿车产品的产销活动,只有野马和福克斯两款品牌产品成为幸存者。如果林肯在中国市场国产化后能持续向好,则其还能生存。但这个品牌也必须发展SUV。
克莱斯勒如何?它是美国“三大”中唯一有Jeep部门的一个公司。原来的Dodge道奇能维持一定销量的只剩下皮卡Ram和MPV Caravan(大捷龙),至于原先的Eagle黑鹰、Plymouth顺风等部门的许多轿车品牌先后烟消云散了,包括曾在中国市场颇有知名度的克莱斯勒300C。在与菲亚特公司合并后,Jeep产品成了唯一的摇钱树。
老大通用汽车又怎样呢?上世纪90年代的庞大阵容雪佛兰、别克、凯迪拉克、庞蒂亚克、奥斯莫比尔、Geo等6个轿车部门,现在硕果仅存的也只有雪佛兰、别克和凯迪拉克这3个部门。但如果没有中国市场,别克部也许早就关门了。凯迪拉克的美国销量还不如中国市场。当然,得益于中国市场通用也发展了迈锐宝、科鲁兹、英朗、凯越、君越、君威、赛欧,还有凯迪拉克CTS、SLS等等新的车型品牌。总体而言,通用的轿车产品在美国命运同样时乖运蹇。4月13日,通用俄亥俄工厂从本月中旬开始变两班制为一班制。今年以来,通用轿车销量同比下降了13.2%,其中科鲁兹减少了28%。轿车在通用销量中的比例仅为16%、福特为8%、FCA为3%。
美国是如此,那汽车产品销售结构非常相似于美国的全球第一大市场又如何呢?中国的消费者不但像美国人一样喜欢傻大笨粗产品,而且特别钟爱于加长型车。中国第一款加长型轿车桑塔纳2000在1995年就已上市,开了全球加长型量产轿车的先河。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成为夏利、富康、奥迪等众多车型品牌的效法对象。当下7人座的SUV又成为香饽饽,买车先看后排是否宽敞,已成为众多消费者的重要选择。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开起来摇摇晃晃的大块头SUV近年来成了大红大紫的产品。比较一下10年前2008年SUV、MPV的市场占比,就能清楚看出中国汽车市场产品结构的变化。当年这两种车型在狭义乘用车市场占比分别为8.6%和3.4%。而到了2017年这个比例竟达到了42.5%和8.4%,分别上升了33.9和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轿车的市场份额在这10年间从88%缩小到49%,整整减少了39个百分点。只要看看现在连高傲的劳斯莱斯都在造SUV,就可以知道这股潮流的势不可挡。
但是欧洲和日本的汽车市场却并无这种明显的结构性改变,生产SUV为主的FCA和捷豹路虎公司,在今年1~4月的欧洲市场增长率分别为-2.7%和-12.4%。而同期欧洲市场的增长率为2.4%。日本市场即便有SUV,那也是以小型为主,“大块头”非常少见。之所以有如此差别,是汽车消费文化的区别。从根本上说还是石油资源的短缺决定了油价居高,从而形成了良好的节能环保观念,同时与严格保护大气环境的政策也密不可分。比较起来,好像是与美国人油多太便宜,中国人钱多不在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