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换技术”的客观解读
【编者按】汽车行业的的“市场换技术”并不像高铁那样一帆风顺,在媒体的唱衰、各方利益博弈和消费者非理性消费下,自主品牌并未能迅速崛起。如今,汽车行业政策不断,或许可以对自主品牌起到真正的扶持作用。
大家抱怨颇多的汽车行业的“市场换技术”不成功,一部份原因还是由于汽车商品的属性与高铁不同所致。另外,各方利益的纵横交错,被外国厂商成功的利用。再者,媒体不断唱衰自主品牌,为外国品牌呼风唤雨,更助长了消费者的盲目性,同时各级政府在采购车辆时没有起到表率作用,以及地方政府的限行限购政策等等,都对自主品牌市场推广起到了制约作用,希望下一版的汽车产业政策能夠拨乱反正,起到真正的扶持作用。
市场换技术是改革开放的必然
“师夷长技以制夷”,作为一个后发工业国家,中国在技术沉淀方面,相较于欧美而言,并没有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深厚,许多工业行业都处于落后状态。因此,要想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技术引进是很多行业的必经之路。但是,技术,作为许多国家和企业的核心机密,一直处于保密状态。于是,市场换技术的概念应运而生。市场换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利用中国庞大的市场,换取发达国家大企业的核心技术。这也是改革开放的必然。
成败都需要历史和客观的看待
市场换技术这一模式,被用于我国许多处于弱势的行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行业要数我国的汽车和高铁产业。但是,这一同样的思想在汽车和高铁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却遇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对于汽车工业市场而言,市场换技术的30年可为历尽坎坷。201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已经达到2100万辆了,连续5年蝉联全球第一,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但中国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却持续下降,2014年1-7月自主品牌轿车市场占有率仅为21.8%、SUV为39.9%、MPV为87.6%。看起来因为乘用车中的主流产品轿车的巿场份额较低,因此对市场换技术的质疑声依归不止。
然而,关心此事的人们似乎还没有用历史和客观分析的眼光来进行综合评估。如果没有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仅仅只有短短10年左右的中国自主品牌发展史,能在百年老店、强手林立的中国汽车市场中获得一席立足之地,也可以说是来之不易。就拿当今头号汽车强国美国来说,今年7月份,其本土三大品牌的轿车市场占有率为37.44%,轻型卡车(SUV、MPV、Pickup)为70.45%。所以其轿车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也并不髙。因此,影响市场占有率的因素是众多的。
但同样是市场换技术,中国高铁就非常成功,汽车就遭人诟病。为什么都是市场换技术,结果会不一样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高铁技术的消费群体是政府,而汽车技术则是单个的企业。消费群体的不同从根本意义上造成了汽车和高铁的产业性质和格局的不同。因此,所谓的各大“技术卖家”对于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也不同:对于高铁来说,政府不惜财力物力人力来攻克技术难关;而对于汽车企业,其多数为车企个别行为,在“经济效益至上”诉求下的车企,往往采取拿来主义的原则,以此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研发资源。退一步来讲,相对于被摆在国家战略发展层面的高铁产业来说,各大本土车企也没有那么大的能力,集中各方人才攻克技术难关。举例来说,无砟轨道板是高铁的重要技术之一,当时高铁项目外方仅仅给出一些资料,但并没有透露核心问题。而铁路方面依靠整体优势,把铁道科学院、北方交大、西南交大等单位的专家都聚集起来,攻关数年拿下。这类例子在高铁引进过程中还有很多,最后的结果就是以不高的代价拿到核心技术,迅速消化吸收掉并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中国有辽阔的土地,高铁技术拿来后,还可在实践中不断升级进步。而对于单一的车企,不可能动用国家的力量在如此短的时间,聚集大量国内外行业专家精英進行攻城拔寨。
其次,工业类产品的客户对品牌要求是理性的,而消费类产品则对于品牌有着高度的偏好,尤其是这些年来消费者口袋殷实,追求汽车的档次逐年升级,再加上有些人要面子,互相攀比,更有盲目崇洋、妄自菲薄,以及大城巿限牌限行等等都对自主品牌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如果说,技术姑且可以通过市场换来,但除了技术以外的,比如历史的赞美、品牌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影响力就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积累起来的。面对众多合资品牌多年的市场积累,自主品牌在短期内很难扭转乾坤,改变目前的这种状态。
自主品牌需要真心实意的支持
除此之外,汽车企业资产结构组成的复杂性导致各个集团的利益不一致,由此进一步导致企业的宏观利益格局不甚明朗。举例而言,合资的结构模式培养了中方和外方两大利益集团。因此当合资汽车遇到真正的自主企业来竞争,中方利益集团和地方政府更多情况下,从利益和政绩角度出发,反而会起到了保护外资利益的作用。比如动用雄厚的集团资源低价打压自主品牌车,为合资车开路。因为保护外资的利益,就是保护自己的利益。当然,也有例外,当大企业集团的当家人从政治角度考虑自己业绩的时候,又会花气力发展自主品牌。也就是经济效益从合资企业获取,而政治利益从本土企业捞。这种格局是当年提出市场换技术的人所始料不及的。
由此可见,大家抱怨颇多的汽车市场的“市场换技术”不成功,一部份原因还是由于汽车商品的属性与高铁不同所致。另外,各方利益的纵横交错,被外国厂商成功的利用。再者,媒体不断唱衰自主品牌,为外国品牌呼风唤雨,更助长了消费者的盲目性,希望下一版的汽车产业政策能对本土品牌的市场推广拨乱反正,起到真正的扶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