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车“黑”否,仍需反思

华归 发表于 2015/01/09 15:53:49 来源: 汽车财经

【编者按】一方面是受消费者追捧的专车软件被定性为“黑车”,一方面是千余台出租车闹罢工,这既是新模式冲击固化利益的必然,也是急需打破出租行业的垄断局面,转变传统模式的信号,政府,软件公司,出租公司都应该理性看待,合理改变。

  近日,浏览新闻,可以看到全国多地实行严厉打击“黑车”活动,“易到用车”、“滴滴专车”等专车软件已被官方定性为“黑车”,而沈阳千余台出租车“罢工”活动更为这场轰轰烈烈的专车“黑白之争”再添“佐料”,被认定为“黑车”的专车罚款多在2万到3万之列。

1.jpg

  且不说,专车是黑是白,这罚款有用吗?

  一般专车司机,月收入可达8000左右,有时可达到1到2万,高峰时可达月收入3万。2~3万的罚款也只是司机1~3个月的收入,罚款之后,司机如果继续从事“专车”,可以很快回本,罚款也只是罚款,可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警示效果。

  当然,这并不是鼓励政府加高罚款上限,而是在“治标不治本”的情况下,政府该如何“对症下药”?

  “专车”触犯了哪些既得利益?首当其冲的就是出租车行业。在行业的垄断和专车“抢饭碗”双重夹击下,出租车司机可谓是“水深火热”, “穷了司机、亏了乘客、富了公司”正是对该行业最真实的写照。其次,一旦出租行业收到冲击,交通执法部门的“收入”也将大幅度缩水。

  司机每月上交给公司的“份子钱”,少则数千,多则上万,并且出租车行业本身的收费名目就很多,司机常常苦哈哈的玩命赚钱,到最后都便宜了公司。在“公司化剥削”下,当代“骆驼祥子”要么罢工,要么转向专车。

  市场只有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下,才能让消费者享受到质优价廉的服务,才能让消费者真切的享受到“市场红利”。行业垄断,造成公司和司机地位强弱悬殊,司机缺少话语权,无法维护自己的利益。

【图说】用车软件的兴起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便捷舒适的体验。.jpg

  一种新模式的出现离不开人们的需求推动。中国人对出行的需求并未被完全满足,而中国出租车数量和运营牌照都是受到政府管控。这本身就给了众多专车发展的空子。尤其到如今的年关,出行需求更加大幅度上升,政府这样禁止,真的适合国情吗?

  据美国科技博客网站Gizmodo报道,纽约的出租车牌照目前的价格与过去一年的最高价格相比,下降了23%,而纽约也是通过出租车营运牌照来限制出租车的数量的。下降如此之多,与Uber对出租行业的冲击不无关系。在中国,易到、滴滴、快的等一大批用车软件将扮演者“冲击者”的角色。

  然而,政府对专车的打击也并不是毫无道理。

  政策规定私家车不能从事营运工作,而“滴滴”,“快的”等专车都声称“专车”都来自租赁公司,没有私家车,然而在执法过程中发现,大部分都是私家车,并且公司会主动发短信提醒,帮助车主规避政府检查。这确实是一种钻政府空子的行为,软件公司需要反思。

  其次,在乘坐专车过程中,如果发生问题,责任归谁?错在司机,租赁公司还是软件公司?正常情况下,出现问题首先会想到找司机或者是租赁公司。软件公司可能就会扮演之前出租车公司那样“坐等收钱”的角色。而实际上,在整个营运过程中,软件公司应该对服务的质量,服务的安全性等加强监管,对顾客人身安全负责

  专车定义为黑车还为时尚早。俗话说,顺势而为,如今专车的“势”已经造出来了,市场接受程度很高。

  其实说到底,老百姓为什么愿意坐专车,司机为什么愿意做专车。一是因为专车更为便捷,用户体验很好,二是因为专车赚钱更多

  政府,出租车,软件公司三方都应该在考虑老百姓出行的基础上,合理改变。出租车公司应该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满足司机对高工资的需求;软件公司应该加强监管,负起顾客的安全问题;政府则需改变出租车行业的垄断地位,试着放开出租车数量,并出台相关合理的法律法规,把监管的方向从打击专车的私家车到建立专车服务和安全的管控。

相关阅读

换个角度看“专车”

【编者按】最近看到些消息,关于“专车”被定义为“黑…

苏州网约车细则公布:当地…

汽车财经网10月21日讯,10月20日下午,苏州市交通局发…

易到首推实时垫付服务,能…

汽车财经网12月21日讯,乘客打车未付款,司机收入落空…

吉利“曹操专车”成全国首…

汽车财经网2月27日讯,近日,吉利集团旗下子公司——…

据传:易到提现问题不解决…

汽车财经网4月26日讯,4月25日,据界面新闻消息,在一…

机当头失主帅?Uber CEO请…

汽车财经网6月14日讯,危机当前,Uber管理层大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