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泰达论坛专题之一:新常态下的政策取向
【导读】2015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汽车产业增速放缓,适应新常态,寻找新路径,展望新未来成为目前整个汽车行业面临的关键问题,为了务实与求是,更为了探索与突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简称泰达汽车论坛)于2015年9月11日~13日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隆重召开。下面是汽车财经全媒体对此次主论坛的观点荟萃。
1.中国工程院院士、党组成员、秘书长钟志华:中国制造2025与汽车技术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2025内涵是什么?总的来讲,可以用两组数字来概括,第一组数字就是“1、2、3、4、5”,第二组数字就是“5、9、10”,“1、2、3、4、5”主要讲目标理念措施,后面具体讲实施的专项还有集中领域。
“1”就是一个目标,就是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跨越。“2”是要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发展路径实现这样一个目标。“3”是实施三步走的战略,就是以十年为一个阶段,梯次推进。现在我们讲的2025就是从现在起到2025这个十年作为第一阶段。“4”就是定出了四项原则,第一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第二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第三是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第四是自主发展合作共赢。“5”是五条方针,第一条就是创新驱动,推动中国制造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第二是质量为先,就是要推动中国制造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转变。第三就是绿色发展,就是要由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制造转变,这三个是三条主线,后面还有一些其他的要求。
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是什么关系?有的人说中国制造2025就是德国工业4.0的中国版,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德国工业发展经过了1.0、2.0、3.0,现在已经向4.0迈进,有些基础工作已经在前面做了,我们很多还要补课。
中国制造2025对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会有很大的带动作用。中国制造2025这三步走战略,与汽车的升级转型是同步的。总而言之,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要以加快发展自主品牌为主线,以低碳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为突破口。
2.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卢卫生:关于加强战略引导、推动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4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和2009年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04年产销规模超过2300万辆,今年1至8月份超过1500万辆,产销规模已连续六年居世界首位。
自主品牌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涌现出了一批国产自主品牌企业。今年1至8月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达到41%,自主品牌商用车始终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国产汽车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逐步加速,乘用车行业原油消耗量下降到2014年每百公里7.2升。今年1至8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1.8万辆和11.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6倍和2.7倍。今年,我国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市场。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形势下,我国产业存在的问题也非常突出,与先进国家相比,大而不强、差距明显。此外汽车产业发展还长期面临多种因素的挑战。
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应当明确若干重大战略取向:一是创新战略; 二是国际化战略;三是新能源汽车战略;四是产业协同发展战略;五是汽车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
3.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瞿国春:关于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
汽车产业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标志性产业,而且我国汽车产业已经初步掌握关键技术,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企业集团和众多汽车专业人才,同时拥有庞大的汽车市场。
汽车产业如何由大变强归结起来有五个导向:
第一个导向是创新导向,要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型升级的基本手段,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快完善以市场化为基础、政、产、学、研相结合。
第二个导向是法治化导向,要推动法治化管理,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这里还要强调的是,各地方政府也应该按照中央的要求,打破地方保护,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环境。
第三个导向是减负的导向,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轻企业负担。
第四个导向是节能导向,要加强标准法规的建设,完善配套政策,全面推动节能减排,要积极落实第四阶段乘用车燃油消耗量标准,抓紧制定出台基于汽车企业平均燃油消耗量积分交易和奖惩办法。
第五是走出去导向,要引导产业国际化发展,支持行业企业利用国际资源提高竞争力。
4.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袁建湘: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方案的主要目标、任务与措施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国家和地方政府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强力推动下,截止到2015年7月底,我国累计国内生产新能源汽车超过22万辆,其中大部分为2014年以来生产,据初步统计2014年1月~2015年7月这19个月的产量为18.8万辆,占到累计总产量的84%,在我国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结构中,包括纯电动和插电式在内的合计总产量达到14.7万辆,占总量的66%,这一比例是逐年提高的,这与我国私人领域新能源汽车的启动密切相关。
在“十三五”期间,我们将继续把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作为重点支持方向,根据国务院11号、64号文件的指导精神,科技部正在与相关部门一起拟在新设立的国家重点研发中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试点工作。目前,新能源汽车试点专项实施方案已通过咨询评议和部际联席会议的批准,马上将进入实施阶段,首批项目的登记指南将在近期发布。
按照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的全链条一体化部署的思路,在专项任务部署上已按照四个层次进行重点部署:
一是基础科学问题,包括基础部件材料学、汽车动力系统学、网联车辆信息学等。
二是共性核心技术,包括动力电池与电池管理、电机驱动与电力电子和电动汽车轻量化、智能化和网联化等。
三是系统集成与典型示范,包括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插电式增成系统和纯电动力系统等。
四是创新平台建设,包括基础设施与标准平台,集成示范与评估平台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