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吉广国际CEO/独立撰稿人柳燕:在名利场和桃花源之间,走成“斜杠中年”
引语从电影《冈仁波齐》谈起
和柳燕约定的访谈时间是星期天下午1点,在11点半的时候收到柳燕的微信,她分享给我一篇来自“秦朔朋友圈”当天的文章《双城记:冈仁波齐与北上广深》,之前的周六晚上她看了电影《冈仁波齐》,这篇文章很符合她的观影感受。
我马上打开链接浏览了文章,开篇提出: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好像搬到了人们心里。这两座城池,一座叫名利场,就像现实里的“北上广深”。另一座叫桃花源,仿佛电影里的“冈仁波齐”。
我立刻明白柳燕发这篇文章给我,正是契合我们下午要进行的对话,因为我事先发给她了一个预设的主题“汽车人的诗和远方”,而诗和远方这样的愿景,正是很多人梦想中的“桃花源”。汽车人同样有作为职业追求的“名利场”,也有作为精神追求的“桃花源”。在如此繁忙的节奏中,对于专访的主题有所提前预热,让我觉得柳燕是一个很懂尊重他人,也是很认真做事的一位。我知道,我需要带着汽车行业的“焦虑”而来,也要带着柳燕的“快乐”心法而回。
访谈柳燕是在“汽车生涯360人”创立之前就有的心愿,而且我必须承认建立“汽车生涯360人”正是受到柳燕的启迪。2016年7月,柳燕从沃尔沃中国首席运营官职位离职,引发行业的猜测和思考。柳燕的离职和选择的与行业众多的车企高管不同的去向,又引发过汽车圈热议。而柳燕在此期间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叩问了每个汽车人的内心深处,在车企高管亲自执笔写作极为少见的汽车圈,那些文章被广为转发和传播。
柳燕去年有一篇被热传的文章标题就是:《有些事,再不做就晚了》。文章中以走过二十多年汽车人职业生涯后的反思与感悟,提到了“有些事,或许应该马上做起来,比如,事业与家庭的平衡,比如职业与兴趣相结合,比如,揣上梦想再出发一次”。2016年8月柳燕任职吉广国际CEO的消息发布后,我们隐约悟出了柳燕追求的平衡是什么,但是对于大部分汽车人而言,我们却并不知道这个路径是如何实现的。
如果说柳燕从沃尔沃到吉广国际是在我们意料之外的,那么柳燕能够在不同的渠道深度分享自己的转型心路则更是给我们惊喜的。因为过往几乎所有的高管转型,无论是从一家车企到另外一家车企,还是从传统车企到互联网车企,还是从车企高管到独立创业,都几乎是三缄其口,只能由行业来猜测和解读其中若干缘由,甚至陷入“爆料--辟谣--成真”的怪圈。这一方面是因为,并非所有的高管都有妙笔生花的文字驾驭能力,另一方面原因是,体制内的职位变更,或多或少都有些“不方便说”的色彩。
柳燕作为资深的汽车行业职业经理人,我们能感受到柳燕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汽车行业群体的“诗和远方”探寻前路。在文章《如果所有的出发都为了抵达,这一次我们要去哪里》的最后,柳燕说:“我们更希望看到,路的终点,不是迷宫。”
1、在名利场和桃花源之间,走成了“斜杠中年”
柳燕正在为7月13日的长春车展高峰论坛紧锣密鼓筹备,为此她周五在办公室工作至凌晨,又赶上暴雨天气,干脆就睡在了办公室沙发上。第二天早上很疲劳,她说当时能想到的最合适的放松身体与精神的方式,就是进电影院看《冈仁波齐》,因为之前一直看各种影评,已经调动起了强烈的去看这部电影的欲望。西藏主题的电影总是能引发我们对于信仰和内心的思考,而看完电影后就在朋友圈看到了秦朔老师分享的那篇文章。柳燕当时给秦朔的朋友圈留言:在名利场和桃花源之间行走,寻找现实和理想的最大公约数,走着走着,走成了“斜杠中年”。
在那篇《双城记:冈仁波齐与北上广深》里作者又科普了一下“斜杠”典故,文章里面有一段话:去参加一个论坛,碰到的人都是“斜杠青年”,比如天使投资人/歌手,比如淘宝店主/微博红人,比如创业者/畅销书作家/直播网红。每一次看人演讲PPT的首页,都会发现,人的Title比标题长度要“多出几个数量级”。这让我很惊喜,人们的生命力比社会进程更蓬勃向上。
乔云声:柳总怎样理解名利场和桃花源呢?
柳燕:之前您提到要来谈“诗和远方”,但是我觉得这个词有些被玩坏了,虽然它总体来说仍能够代表一种人们孜孜以求却总是自己仍离得很远的美好的东西。我昨天看到“名利场”和“桃花源”这个比喻,感觉来描绘横亘在人们心中的物质世界与精神家园这两座城池更加合适。名利场用来指工作本身,这是一种生存需要和责任,是绝多大数人不得不进入的,无论在怎样的职场,都主动或被动地成为名利场中人。比如我现在的职务,这就是我的工作责任,我要为公司的发展和与员工的利益去应对并解决外部和内部的各种问题。桃花源就是那个虚拟中的理想的彼岸,我肯定是还没有走到,其实就是“诗和远方”,它应该并不仅包含精神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
乔云声:柳总您身上有哪些斜杠呢?
柳燕:我离开车企后,在参加行业活动,发现不知不觉中我的名字后面就加上了一些其他标签,比如:汽车行业资深职业经理人/跨界营销专家/汽车知名KOL/独立撰稿人/某奖项评委/某协会顾问等等。
乔云声:这些斜杠中请柳总选择一个您最喜欢的?
柳燕:我最喜欢“独立撰稿人”。它部分满足了潜意识里对自由精神和独立思想的向往,在又忙碌又充满压力的职场之外,有一个空间放飞思想,可以独立观察思考一些行业话题并分享,这种完全出于内心意愿和兴趣的写作是一种享受和放松,而得到同道中人的认同和阅读也是一种快乐。
2、用一个词来形容当下的汽车行业群体
我在2016年8月和中国汽车行业知名自媒体“中国汽车经销商”创始人麦迦在一期视频直播节目中,谈到了用一个词来形容当下的汽车行业从业群体,我当时使用的词是“焦虑”。当时我认为这个词能够涵盖到从厂家到经销商,从高层到基层,从职场到创业者。
我也隐约感觉到这个“焦虑”抓住了汽车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压力和急躁,但是似乎又不是那么准确,总感觉到遗漏了什么。这一年来我也一直在寻找一个更加合适的词,却总是寻之不得。这次访谈柳燕,我自然也非常期待聆听柳燕对于整体汽车行业群体观察的独特视角。
乔云声: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当下的汽车行业群体,柳总会用哪个词呢?
柳燕:如果用一个字形容,我脑中闪现道第一个字就是“跑”。比如现在身边的跑友变得越来越多,还有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跑马拉松,这对于强身健体一定是有促进的,也是一种积极健康的运动选择。然而一直有专家在提示: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跑马拉松,而适合跑的,也要科学地去跑,否则适得其反。其实很多人去跑步其实是从众,适不适合跑,跑多远,跑多快,这都是需要弄清楚的。
事实上我们整个社会都处在跑步模式下,颠覆、创变、迭代等是当今时代的关键词,停不下来,不进则退,这让每一个人都生活在难有喘息的高节奏中。这或许也是《冈仁波齐》为什么被城市人追捧的原因,在跑步节奏下的、精神归属无处安放的城市人群,必然对于那种从叩头和念经中就能找到精神力量的、节奏从容而自在的慢生活有种隔岸向往的憧憬。
放眼到整个的汽车行业,也是都在更快的跑步模式下,汽车行业更是快速发展,汽车“四化”对整个传统汽车产业生态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的汽车工业也确实面临着非常好的机遇,不只是从传统汽车到新能源汽车,更是从功能车到智能车的转变。如此,做实业的和做虚拟的制造商都蜂拥而至,全部加入跑步行列,从整车制造商,到上下游的供应商和经销商,再到汽车行业的创业者,都是在奔跑的状态,一些甚至在“蒙眼狂奔”。如同普通人对待跑步一样,对于这个行业的而言,什么节奏是合适的,哪些企业体质体能是合适的,每个企业设置的马拉松PB目标应该多大,可能都是要理性考量清楚的。跑的模式是个双刃剑,它促进了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前进,也滋生了投机的心态,并造成工匠精神的缺失。用白岩松的话,就是身体应该等一等灵魂了。
3、汽车行业的生涯发展没有样板
我创建“汽车生涯360人”的初衷就是,为汽车行业人梳理和展现各个领域的汽车人的故事,为后来者找到参考的样板。而对于柳燕,我也一直认为是汽车行业群体,尤其是车企高管这个群体的样板。
而我这次访谈柳燕,也有极大的期待,希望能够探寻到柳燕的转型心路,进而为一部分汽车行业群体总结出“行动法则”。然而柳燕几乎直接否定了我这个立意。和柳燕的深度对话,让我认识到自己这个观点的偏颇,我需要来重新思考这样问题。
乔云声:柳总去年在文章中写道“有些事,再不做就晚”了,我们模糊知道您说的是什么。比如我身边就有一些驻外多年的4S店总经理,也都知道“家庭需要照顾,孩子需要陪伴”,但是却无法接受失去店总这个岗位。所以知道要什么之后,实现的路径该怎么找到呢?
柳燕:就是在找一种平衡,在你能力范围内,找到能把你能力发挥到最佳、又能给你你希望的工作之外的生活之间的交集。任何一个选择都会是有困难的,或者是有机会成本的,这时心理强大的程度和正确的自我认知都很重要。其实每个人应该比别人更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应该对自己的内心负责而不是为了“别人会怎么看”。而强大的心理能够使得你能够面对即使是看似正确的选择出现了变数,也能够主动的积极的去接受和努力克服这些出现的困难和挑战。而很多人则是患得患失中的“患失”的考虑比较多,这样就会比较苦恼,而且永远也无法作出“正确选择”,因为他永远无法验证“当初如果选择了另一个”会是什么结果。
乔云声:去年柳总从沃尔沃到吉广国际这个转型当时是否有一个蓝本或者榜样,供您来参考呢?
柳燕:没有,我是真的“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道路,需要因人而异。对于加入另一个传统车企,或创业公司,是做合伙人还是职业经理人,是进入体制还是当自由职业者,也都需要根据个人差异而做不同选择。行业内的好多朋友觉得我去年应该到互联网车企,这是大多数人觉得当时的主流,但是从我的角度,这样的选择,地理条件和工作性质本身无法匹配我的诉求——生活中跟家人在一起,工作中从事我喜欢并擅长的营销,所以我的选择就是后来的样子,在大多数人看来是有点意外的,不太符合一种“定势”。其实有不少汽车高管离开传统车企,既没有去互联网车企,也没有去另外一家换个品牌的同类公司,而是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路。
乔云声:柳总您个人是否已经成为汽车行业高管的样板?
柳燕:我认为转型过程中的一些参考因素是值得借鉴的,但是转型本身是不具有参考性的,我也从不认为要有哪一条路径被认为一定是正确的。似乎比较多的人是从传统车企到互联网车企,但是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要走这条路,说不定很快会有从互联网车企到传统车企的回流,需求与供给的关系自动地在市场上发挥着作用。确实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树立一个样板或者榜样。
乔云声:听说您刚刚又去做了一次辟谷。辟谷是不是您进行重要的转型决定的方法?
柳燕:辟谷本身是不可能解决修身养性和转型发展的这些问题的。但是辟谷对于放空自己是有帮助的,我去的是最短的辟谷,三天的时间强制性的让自己忘掉所有琐事,去“跟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对话”,会对自己思考一些事情有帮助,但很有限。我最初是以找个机会修行的心态去参加的,而事实上,人生本身就是一场修行。
乔云声:现在汽车行业的各个产业链条都很缺乏榜样的力量,来鼓励在路上的和后来者继续前进,您怎样理解这些汽车行业的榜样?
柳燕:我们不应该以成败论榜样,我们只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样本即可。一个人按照他理想的指引走了,走到他能走到的最好的地方,这就是榜样。从这个意义上,这个时代那些有all in精神的,不是出于投机而就是出于“不负时代,不负自己”的创业者都是榜样,但是如果以商业成败与否来论,就是不同价值观层面的事情了。
4、东北汽车工业需要的是鼓励和推动
7月13日,第14届长春国际车展上,由长春汽博会主办、吉广国际承办的首届“2017中国东北汽车高峰论坛”暨《东北汽车产业蓝皮书》发布会顺利召开,这是吉广国际作为一家起步于东北、本土领先的汽车营销专业机构独特的尽一己之力报效家乡、振兴本地经济的行动方式。
从论坛嘉宾的覆盖面和强大阵容,论坛内容的丰富和高质量、高层次,我们都能感受到这同时也体现了柳燕作为有情怀的资深汽车人对于整个汽车行业和东北汽车的一份情结,以及强大的组织力和影响力。
乔云声:请柳总谈谈东北汽车产业发展的看法?
柳燕:这个在我们刚结束的论坛中有了足够的阐述,到官媒上去查阅专题即可了。如同我在论坛演讲中所提到,在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和汽车产业中长期规划两大国家战略政策之下,有着雄厚产业链基础的东北汽车其实是面临难得的机遇。我们希望通过吉广国际与罗兰贝格、汽车商业评论、行圆汽车联合发布的《东北汽车产业蓝皮书》,帮助各方全面了解东北汽车产业及市场过去、现在、未来趋势的全景,从而能制定有针对性的行动计划。同时吉广国际作为一家深耕东北、服务全国的本土领先的营销机构,做好对车企的营销服务,特别是在东北地区的区域营销,这本身也是对繁荣本地市场的行动。而举办蓝皮书论坛和编制蓝皮书,我们都是用做公益的心态去做的。
5、想分享的时候能够分享,这也是一种桃花源
柳燕作为独立撰稿人,从一篇《颠覆年代,相逢的人会再相逢》的“汽车界新年献辞”开始,笔耕不缀,已经发表了《我们离快乐有多远》、《如果所有的出发都为了抵达,这一次我们要去哪里》、《让美好的事物更纯粹》等多篇在汽车圈广泛传播、直入人心、独具文风特色的文章。最近的一篇《愿你迷失半年,归来仍是王者》12小时内阅读量破6万,在汽车评论类文章中可谓突出成绩。
而柳燕的微信也是如她的文章一样快意江湖,既保持着和汽车行业高管的互动,也有与知名汽车媒体的互相支持,也不拒绝像我这样的行业细分领域的新探索者。而在柳燕的朋友圈分享中,也是既有吉广国际的公司动态,也有汽车行业的新闻,也有时下对于贾跃亭危局的关注。柳燕正是用自己的文字,让车圈内外朋友感受一个本真率性的柳燕,并时常能启发他人的一些思考。
乔云声:柳总的文章一般是怎样酝酿出来的?
柳燕:我的职业经历是从国企,到合资,到外企,到现在的民企,我认为现在是相对最自由的,所以有了写文章的条件。我写文章是随着兴趣走,有了想谈论的话题就一气呵成,没有的话硬催稿也是没有。作为汽车撰稿人,一定是汽车行业相关话题以及一定带有自己的观点。观点没有对错,但影响有正有负,我通常更愿意分享一些正向的东西,当然不是盲目唱赞歌,但我觉得正向的东西更有意义。
乔云声:您自己会建立微信公众号吗?
柳燕:暂时没有这个想法。因为没有精力打理,而且工作一忙,现在给几位媒体老朋友的专栏都不能按时保证。还有,就是兴趣性的写作。
乔云声:柳总觉得微信的使用和达到“桃花源”的状态有什么联系?
柳燕:很多体制内的人不太使用微信分享。除了兴趣原因,还有顾虑成分。微信是个了不起的社交工具,给人们的沟通创造了巨大的便利,这是互联网时代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优势。在桃花源是不现实的奢侈追求的情况下,在有约束的自由下,想分享的时候,能够分享,能够与朋友享受分享的快乐,也算是一种狭义上的桃花源。有时候,桃花源就是发现和创造出来的、身边那些源于内心的小幸福感。
结语:现实和理想,按需来取,来去自由
柳燕的睿智清新文章,柳燕的坦诚转型心路,柳燕的率真微信朋友圈,带给我们汽车行业从业群体最重要的启迪,或许不是从沃尔沃到吉广国际,也不是从外企到民企,也不是从上海到长春,而是让我们相信名利场和桃花源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正如《双城记:冈仁波齐与北上广深》这篇文章所写:我想自由的意义,就像获得了双城之间的签证豁免权。去哪一座城都可以说走就走,有勇气,也有底气。自由不是放弃现实投奔理想,自由是现实和理想,都可以按需来取,来去自由。我们每个汽车人,都在穿梭其中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