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自达致敬挑战50年 ―回顾马自达创新传奇历程,改变从1967 Cosmo Sport 110S开始
汽车财经网6月2日讯,50年前,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踏上了传奇之旅,实现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当时飞速全球化的汽车产业浪潮,马自达(前身东洋工业)急需研发出一项独有技术以谋求独立发展。为此,1961年,马自达与NSU汽车联盟有限公司和汪克尔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协议,获得了转子发动机技术,并将与德国公司共享研发成果,以期挖掘该发动机更为广阔的前景。
转子发动机的样机甫一落地广岛,马自达便火速启动了测试。遗憾的是,在运行的第一个小时,转子发动机就出现了卡顿的现象。这项发动机技术的研发成败决定了马自达企业的未来走向,实则不容有失,但发动机的初期表现却无疑带给马自达团队不少棘手的课题。
马自达总工程师山本健一深知,转子发动机的研发成败对于马自达的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这样的远见成为了山本健一继续挑战的动力,他组建了一支被誉为“转子四十七士”的马自达精锐工程师团队,以攻克转子发动机的技术壁垒。诚然,当时世界上已有其他试图攻破转子发动机技术的汽车企业,却无一成功量产先例。马自达的研发团队深知这项任务的艰难所在,但决心之外,他们所能做的,只有一次又一次地不断挑战。
历史的齿轮继续转动,在1964年东京车展上完成闪耀首秀之后,马自达终于在1967年5月30日于日本正式发售世界上首台搭载双转子发动机的量产车型——Cosmo Sport 110S。它是马自达所生产的第一台跑车,对于一直以来凭借小型乘用车以及商用卡车被人们所熟知的马自达而言,Cosmo的诞生具有不可言喻的里程碑意义。
虽然这台跑车只限量生产了1176台,但对于马自达来说,它的传奇意义却延续深远。从参与1968年在德国纽博格林赛道举办的“84小时马拉松耐力赛”开始,马自达一直通过赛道竞技磨练自身实力,从而激励工程师和设计师们挑战自我,不断精进研发能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最终,马自达团队的持续努力帮助马自达在全球多项赛车竞技赛事中折桂,而马自达更凭借着在赛事中的杰出成绩,引领了跑车注重轻量化表现而非机械蛮力的彼时潮流。1991年,搭载四转子动力的马自达787B赛车赢得了著名的法国勒芒24小时耐力赛冠军,转子发动机在全球赢得的呼声与掌声一时无二、不可匹敌。同时搭载转子发动机的车型累计生产超199万辆,涉及跑车、轿车以及26座巴士。
就像马自达所提倡的“驾乘愉悦”一样,马自达一直以来所秉承的让驾驶更愉悦、更具乐趣的品牌理念,作为品牌发展核心延续至今,从而造就了现在的马自达。
上图从左至右:Mazda RX-8、Eunos Cosmo、FD Mazda RX-7、FC Mazda RX-7、FB Mazda RX-7、Mazda Rotary Pickup、Mazda RX-5 Cosmo、Mazda RX-4、Mazda RX-3、Mazda RX-2及Mazda R100
中间:1973 Mazda RX-2赛车、1967 Mazda Cosmo Sport 110S及1989 Mazda 767B
创新的传奇:现在和未来
从早期的高精度仪器工具生产商,到今天通过汽车产品为消费者提供独特的驾乘体验,马自达始终专注于“驾乘愉悦与环境、安全性能的和谐统一”,致力于与广大消费者建立紧密的情感纽带。
现今,马自达“创驰蓝天”技术同样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整个驾乘感受,为驾乘者带去源源不断的惊喜与感动。
一如当初的汪克尔转子发动机,“创驰蓝天”技术在研发的初始阶段也一度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笼罩之下,这一技术却被马自达这一独立汽车制造商研发成功,“不可能”再度被绝地大反转,挑战实现了最终的“可能”。
在马自达投放“创驰蓝天”技术系列产品时,世界上还没有其他大众量产汽油车型可以运行拥有14.0:1这一全球最高压缩比的发动机。反之亦然,也没有其他柴油发动机可以实现14.4:1这一全球最低的压缩比。一切有关不可能的疑问与指摘都在现实的验证之下澄澈了然。现今,马自达的“创驰蓝天”技术系列发动机依然在稳定表现、驱动啮合和环境效能方面笑傲同侪。
高强度轻量化的“创驰蓝天”底盘和“创驰蓝天”车身部件让马自达车辆在为驾乘者提供无与伦比驾乘体验的同时也在全力保护着他们的安全。另外,当车辆在与其他“创驰蓝天”技术结合之后,底盘、车身设计以及制造工艺让每台马自达车辆都富有 “人马一体”的驾乘乐趣,不论是马自达的品牌标志车型“Mazda MX-5”或是SUV车型,都能让人车合一成为可能。
今后,马自达仍将全方位不断精进提升技术、制造工艺以及设计水平,为热爱驾乘生活的消费者们带来更多优质产品。未来,马自达仍将一如既往,将“挑战之路”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