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征途是环保事业:产业上下游的联合|同济创业谷项目专访
创业谷第八期创新创业项目—厌氧氨氧化污水处理技术,前不久刚刚获得了“2016年度大众创业人才支持计划项暨首届杨浦创业之星创业评选”决赛优胜,是创业谷环保领域极具实力的项目。
中国在上世纪的工业发展步伐太快,忽视了对生态的保护,幸运的是,在提倡生态文明以及文明现代化的21世纪,环境保护得到重视,现已被提上日程。但我国的环保治理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以水域治理为例,我国颁布了“水十条”,给出了治理水污染的方向,但是治理进程和效果有待改善:全国有大约1150条未治理的受污染河流,而经过一年的治理也仅处理了50多条。
这些现实中的环保问题促使智勇学长建立了自己的项目—厌氧氨氧化污水处理,所谓厌氧氨氧化技术,就是利用特种高效脱氮菌种—厌氧氨氧化“红菌”菌种将污水中的有害氮元素经过一系列微生物反应后转化成无害的氮气的技术。这是一种新型的生物脱氮技术,它的优势与传统脱氮工艺相比很明显:它的处理效能提高了数十倍,但运行成本只需后者的一半左右。这项技术在欧盟及日本的运用广泛,但是在国内的案例少,所以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中流砥柱成江海之势
目前,项目团队的目标着眼于节能减排,希望通过他们的技术,能够让污水处理厂在能源上自给自足,完善废水和温室气体的减排效果,并且最大程度减少生化污泥(二次污染物)的产生。项目团队的工作重点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设计节能减排脱氮方案,方案需要根据不同环境对(高氨氮)废水的处理要求做出调整,达到切实可行。另一方面是推广销售高效脱氮一体化设备。
下游蓄势,奔流到海
如何实现环保产业链的拓展?
技术处于一个产业链的相对上游位置,技术形成后则面临着一系列来自产业链中下游的问题。厌氧氨氧化污水处理技术是智勇学长团队的一技之长,但是如何使得自己的技术在市场中发挥最大的价值呢?长久的思索后他幸运地在创业谷遇到了一位带给他启发的同行领跑者—张莉导师。她是同济创业谷第一期项目负责人,同智勇学长一样也是从事与环保方面创新工作。智勇学长说,他们很早就结缘了,张莉导师曾经凭借伊尔庚环境工程项目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赛中获得金奖,碰巧当时智勇学长也参加了比赛,更是目睹了张莉导师的风采。这次能和同领域的张莉导师见面多亏了创业谷的提供的契机。
对于环保类技术如何在市场中立足,张莉导师强调联盟互助,她认为环保市场今后的发展会更加注重团队协作,也就是采用一个集团作战的模式,因为环保产业的市场较为综合,一个技术是无法满足所有环保需求的,最终还是需要同行业间的优势互补、群体作战,以求共同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她建议智勇学长学习同行业的运作模式和发展经验,同时也不忘帮助同行,在推动技术推广与销售的同时,团结同行业的其他校友企业,搭建一个校友销售网络,借此打开这个区域的销售渠道。
联盟互助的话音刚落,就有一个水质分析项目通过张莉导师找到了智勇学长团队。第一期项目在成长后返回来帮助第七期项目的成长,对于创业谷是一个值得欣慰的事情。这是我们倡导的科教创投生态圈,把产业链上下游整合起来,覆盖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的全过程。相信在更多力量的共同耕耘下,环保事业的土壤将更加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