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集团“未来之家”展现美好智能生活
(上海)2016年5月11-13日,宝马以“下一个100年:驶向交通出行新时代”为主题,携众多创新技术及车型强势亮相2016亚洲消费电子展(CES Asia)。在此次展会上,变身为“未来之家”的宝马展台借助大量互动体验及多媒体演示,将宝马展台打造成会客室、停车库,并通过新能源汽车、物联网(IoT)技术、BMW智能互联以及中文自然语音识别等一系列前瞻技术,生动体现了个人定制化服务、车辆和智能家居实现互联互通之后,所带来的美好生活,充分展现出宝马集团对未来交通出行的构想与远见。
数字化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个人交通出行方式,而宝马集团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正在将交通出行变得更简单,为客户创造更愉悦、更丰富的个性化交通出行体验。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康思远先生表示:“宝马认为,未来个人交通出行的趋势是电动化、智能互联和自动驾驶。而中国不仅是宝马集团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也是电动出行和自动驾驶领域的前沿阵地。无论是新能源产品、自动驾驶,还是创新出行服务和智能化生产,宝马都将携手中国一起,开辟个人交通出行的新篇章。”
BMW i未来互联概念车:将高度自动驾驶带入现实的未来座驾
作为本次CES Asia宝马展台上最引人瞩目的明星车型,首次在亚洲亮相的BMWi未来互联概念车通过高度自动驾驶技术和互联互通对“纯粹驾驶乐趣”进行了新的诠释。
极致简约的互联驾驶舱内空间专为自动驾驶设计,只保留了“驾驶模式选择”这一最重要的按钮,用来选择三种不同的驾驶模式。“主动驾驶模式”(Pure Drive)能够让驾驶员操控汽车,享受BMW经典的纯粹驾驶乐趣。在这个模式时,驾驶辅助系统只在需要的时候提供警告提醒,不会实际干预车辆的控制。“驾驶辅助模式”(Assist)提供与周围环境的最佳联网,实时计算最佳路线并发送到导航系统。车辆为驾驶者的驾驶操控提供支持,并在发生危险时,例如旁边车道有事故,或者道路上的障碍物威胁到安全时采取主动干预。当车辆处于“自动驾驶模式”(Auto Mode)时,车辆可自行控制变道和前行方向、独立加速、制动和转向——完全无需驾驶者干预。
在驾驶舱内设计方面,当驾驶者选择“自动驾驶模式”时,车内乘员的可用空间也会大幅增加。方向盘将向前移动,增大驾驶者的空间;同时,运动型座椅也会发生变化。侧垫部分让座椅看起来更像沙发,驾驶者可以向右转动更大幅度,从而以更放松的姿势查看全景式显示器。而当驾驶者想要接管车辆时,BMW i 未来互联概念车会毫不迟疑地交出控制权。宝马集团坚信,即使在自动驾驶的时代,卓越的驾驶体验仍将是激发人们热情的关键,而宝马要做的就是将“纯粹驾驶乐趣”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为展望未来的座驾,BMW i 未来互联概念车展现的绝不仅是对“驾驶”的改变。独有的平视显示系统、带三维显示功能的组合仪表和21英寸全景显示器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除了传统的车辆信息外,BMW i 未来互联概念车还实现了数据从智能终端如手机、出行魔镜到车内显示器的时时同步。同时,升级版的手势控制(AirTouch)可通过传感器全方位识别手部动作,让驾乘者以简明的“隔空”操作控制车内功能,减少操控动作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可能性,从而增加驾驶安全性。
目前,宝马已经在量产车型上推出了半自动驾驶技术。全新BMW 7系配备了高级驾驶者辅助系统,包括领先的转向辅助系统、车道偏离警告系统以及带有Stop & Go的主动巡航控制系统,能够在0-210公里/小时的速度范围内实现半自动驾驶,并可通过创新的遥控自动泊车功能自动进出车库。
在此次亚洲消费电子展上,宝马首次展出在中国研发的3系GT自动驾驶测试车,这款车已经具备了高度自动驾驶功能。在中国,宝马集团正在和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以及百度进行自动驾驶项目的合作。宝马集团将根据中国的道路条件,整合本地研发资源,进一步推进高度自动驾驶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智能互联:让数字助理打造你的个性生活
在日常交通出行中,人们总是希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快速、舒适并准时地抵达目的地。因此,完善的旅程管理就成为了宝马集团实现未来个性化出行的一个主要因素。在此次亚洲消费电子展上,“BMW智能互联(BMW Connected)”这个数字助理系统,就为参观者呈现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智能数字服务世界。
“BMW智能互联”实现了车辆与用户生活的无缝连接,人们可以在包括智能手机、手表、平板电脑等任何联网终端随时访问,并通过诸多新服务为未来的机动性提供支持。对于BMW智能互联而言,人们的出行在上车之前就已经开始。它通过记录并分析驾驶者日常的习惯和其它相关信息,在出发前就为用户生成个性化出行图谱。该数据包括偏好的具体路线、途中的常见交通障碍或在城市指定区域寻找停车位。BMW智能互联提供的解决方案非常灵活,可为用户管理个人出行提供支持,如果用户出现临时机动性需求或接到临时通知时,系统也会随之做出改变。
出行魔镜:便捷、舒适的智能出行生活
“出行魔镜(Mobility Mirror)”是一面配备智能显示屏的镜子。它通过宝马集团搭建的开放式移动云与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相连。“出行魔镜”能为用户提供个人交通出行计划、车辆和智能家居系统的接口。“出行魔镜”所显示的内容还可以输出到其它与开放式移动云连接的终端设备。
“出行魔镜”为用户带来更便捷、智能的家居生活,它可以自动打开和关闭照明灯,提示门窗是否关闭、报警系统是否启动。出行魔镜还会对车辆进行控制。一旦用车日程(Mobility Agenda)检测到车主已经拿起车钥匙,继而会触发BMW i3的全自动行驶模式,安装在车内的摄像机就会通过BMW智能互联将图像传输到镜子。之后,用户可以在必要时按照出行魔镜上的提示进行停车。用户还可以通过手势控制进行诸多设置,例如更改BMW i3的充电策略。
在宝马看来,物联网技术正日益摆脱对计算机的依赖,转而借助人们日常生活物品所具备的计算能力,为其配备全新的“智能”功能,而这些都需要高度灵活的服务架构 – 开放式移动云。它连接起各个联网协作的系统,例如BMW i3和智能家居系统以及智能手机或智能手表等各种个人终端设备。这种配置使得开放式移动云能够基于用户需求对复杂过程进行自动控制,无需用户单独使用应用程序启动。物联网正在创造一种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
“宝马实验室”(BMW Labs)也这种情势下应运而生。为更加贴合中国客户需求,第一时间跟进用户对互联驾驶产品及服务的反馈,“宝马实验室”门户网站已于5月6日上线,实时发布开发中的最新软件及服务,使用户可以即时参与试用及测试。宝马实验室将根据用户体验结果完成产品以及服务的本地优化,与用户一起塑造BMW互联驾驶服务的未来。
首推自然语音识别 让座驾更懂你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充分理解中国消费者,打造更贴合用户需求的技术早已成为了宝马集团的必修课。作为车内语音控制的革命性技术,自然语音识别(NLU)能够通过灵活自然的语音交互方式,控制车载导航系统的相关功能,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快捷的全新车载系统互动体验。
相较常规的命令式语音控制技术,自然语音识别不但具备本地识别引擎,且有基于“BMW智能互联”的云端识别服务器的支持,在中国完成深度优化,专为中文语音环境所设计,能实现更为丰富的导航搜索和文本听写功能自然语音识别能力。该技术预计将在2016年在中国投入使用,BMW 7系及3系将率先搭载,随后这项技术还会陆续搭载至其他车型中。
绿色出行服务 打造互联出行生态
今天人们已经享受到移动互联应用带给出行生活的便利,而决心引领汽车行业数字化变革的宝马集团也不断通过交通出行创新服务为用户带来便捷、高效和愉悦的出行体验。宝马集团不仅是高档汽车制造商,亦是个人出行解决方案提供商。在为客户提供最富魅力的高档汽车产品的同时,宝马还推出了高效、便捷、个性化的高档出行服务产品。针对城市交通出行的问题及用户的需求,宝马推出了ChargeNow(即时充电TM服务)、汽车共享计划等创新出行服务。截止2016年3月份,宝马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四个城市建设了将近700个即时充电TM桩。从高档汽车到创新出行服务,宝马以创新布局新常态下的可持续发展,引领汽车行业的“互联网+”。
清洁环保 新能源产品阵容进一步扩大
新时代的交通出行是智能互联的,同时也是绿色环保的。作为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领导者,宝马集团通过展出电动汽车BMW i品牌力作BMW i8, 纯电动BMW i3,以及BMW X5 xDrive40e、BMW 740Le, BMW 530Le等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展现宝马在担负环保责任的同时,对澎湃驾驶乐趣的毫不妥协。
为了进一步加强宝马在新能源车型市场的领先地位,BWM i品牌的创新eDrive科技将进一步应用于所有BMW核心车型。全新BMW 740Le插电式混合动力结合了顶级驾驶乐趣,卓越的舒适性,以及在纯电动模式下的环保零排放城市出行。在内燃机和驱动电机的推动下,其大输出功率可达240千瓦,在欧盟标准下的百公里综合油耗仅为2.4升,二氧化碳排放仅为56克/公里,创造了同级能效新标杆。
宝马为中国市场提供丰富的高品质新能源汽车产品,从进口到国产,从纯电动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目前宝马推出了4款新能源汽车车型,到2016年底将推出共计6款新能源汽车车型。
着眼未来,作为领先的高档出行产品及服务的提供商,宝马集团已经全面开启“下一个100年”。公司将以创新为驱动,为“驾驶乐趣”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创造出融合多样化、定制化、人性化、智能化与清洁化于一体的个人出行体验,让未来的智能出行生活更加美好。
经销商:上海宝信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闵行区吴中路1786号(近紫藤路口)
电话:021-34315555
经销商:上海徐汇宝信汽车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徐汇区龙吴路900号
电话:021-34693999
PS:以上为经销商供稿,不代表汽车财经全媒体的观点